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3万辆,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352.1万辆,涨幅超过270倍,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而这一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600万辆,中国占比约一半。
十余年间,中国培育了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能源汽车比较具有影响力的一次登场,还是在2009年的上海车展。彼时比亚迪F3DM、F6DM、e6,奇瑞瑞麒M1-EV,吉利EK-1、长城欧拉概念车参展亮相,甚至众泰汽车都带来了2008EV。”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秘书长章弘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回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仅吸引了车展观众驻足,来自欧美日韩的主机厂、供应链高层管理者、技术人员亦在新车一旁围观。似乎那时起,市场嗅到了汽车转型的机遇。
电动汽车从100公里续航不断上升到500公里,已经基本满足用户出行需求。而随着“鲇鱼”特斯拉入华,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在智能化、服务等环节不断变革,新的思维、模式也让章弘有了新的感悟。“如今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不是少数人的大玩具,而是拥有质量可靠、性价比极高、智能化突出的新工业产品。”在其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链、技术等方面弯道超车,并走向海外,展现了我国在创新研发、基础制造上的硬实力。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征程不仅开启,正在加速度——经历了早期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当前正在加速迈向全面电动化的新阶段,并已经从颠覆性、跨越性的上半场进入逐渐成熟稳定的下半场。
新能源汽车竞速,“三纵三横”战略下技术攻坚
“回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忆到1995年,彼时还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孙逢春,作为军转民电动客车的总工程师带领团队,打造出我国第一辆新能源大巴车‘远望号’。”当时,章弘正在一家外国车企工作。
章弘回忆,上世纪90年代,相比燃油车政策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仍在尝试阶段。此后,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直到自2010年6月,财政部首次颁布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征程,自此开始。
“不少品牌都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机遇,纷纷进行布局,比亚迪、北汽就是其中首吃螃蟹的代表,虽然早期的产品不算成熟,发展中也有一些波折,但在各方努力下我们终究是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章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我国新能源汽车起步不算晚,但技术积累相比一些汽车大国仍有不小差距。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曾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20世纪末,欧美日韩等汽车大国主导的燃料电池体系、混合动力体系都已逐渐从研究端过渡到产业端,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赛道开始与时间赛跑,慢一步,国外车企、供应链企业将建立起专利墙,给国内汽车产业发展带来影响。
2000年,万钢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2000年底万钢在科技部领导的邀请下回国工作。同时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
此后,以万钢为组长由十三位专家组成的重大专项专家组,提出了“三纵三横”总体路线,即以燃料电池和动力蓄电池技术、电驱动系统技术、共性基础技术三大技术体系为“三横”,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为“三纵”的总体研发体系。
在王秉刚看来,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性、系统性、框架性的方案。万钢在采访中提到,“三纵三横”战略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通过让企业做整车来带动零部件业的发展,零部件业按照整车企业的要求进行供应,把大学、研究所、高科技开发公司和整车企业联系到一起。
这一战略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驶入快车道。
2007年4月,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当年9月,万钢被任命为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组组长。
几年时间,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技术齐头并进。2008年奥运期间,超500辆新能源汽车被交付使用,其中半数以上为纯电动汽车。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产业链上已经出现不少领头羊,包括深耕动力电池的比亚迪、天津力神,在电机技术上较为领先的上海电驱动、精进电动等,且至今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上的重要参与者。
补贴跨过技术门槛,车企“集体”电动化试水
十年时间,新能源汽车产业按下商业化快进键。
2009年1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上升至战略高度,同时拨款10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同年,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发布“十城千辆工程”,计划在3年之内,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座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汽车将从公共交通、政府用车、邮政环卫等领域开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