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坚定意志,光伏、风电、特高压、配电网、储能等环节都将受益,建议重点关注光伏和风电核心制造环节;分散式风电有望获得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未来有望大规模发展并打开风电成长空间。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哪些变化?
项目核准制调为备案制
《方案》明确七方面共21项举措,包括完善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保障新能源发展的用地用海需求、提高项目审批效率、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化水平、通过财政金融手段支持新能源发展等。
其中,《方案》要求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可作为整体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
众所周知,风电项目建设涉及土地、林业、环保、文物等相关部门,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
根据CWEA 统计,截至2020 年底,中国分散式风电累计装机1.94GW,远低于分布式光伏的15.52GW,主要原因就是分散式风电项目审批周期长、手续程序复杂,仅有两三台风机的分散式风电也要与集中式风电经历同样的审批流程。随着《方案》的出台,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将大幅缩短风电项目的开发周期,减少了非技术性成本,同时有利于促进风电项目的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1-4 月风电项目招标量超预期,全年风电并网容量值得期待。根据金风科技的统计,1-3 月份风电项目公开招标量达到24.7GW,同比增长74%。另据不完全统计,4 月份招标量为14.7GW.因此1-4 月份共计招标39.4GW,超过往年同期。目前来看,各大央企电网公司实现“十四五”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目标的压力仍然较大。尽管2022 上半年疫情反复,但并未影响各发电集团的风电投资积极性,华能集团和国家能源集团分别在4 月和5月举行了集体开工仪式,来保证今年的新能源并网量。因此,根据2021 年保障性并网和市场化上网、风光大基地、风光储一体化等项目的容量预计,2022 年潜在的并网容量在60GW 左右。
破解沙漠、采煤沉陷区治理难点
《方案》提出,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大力推广生态修复类新能源项目;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区等矿区开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效益的新能源项目。
根据相关研究,每平方米的沙漠每年接收的太阳能约为2000—3000千瓦时。如果能把这些太阳能全部转化为电能,足以让1千瓦的电器使用3000小时。按照中国家庭年均用电量6千瓦计算,只要2平方米沙漠,就能满足一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较大,不少国人曾经长期饱受沙害威胁。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约为1.86万平方公里。库布其沙漠生态环境曾经极度脆弱,是内蒙古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京津冀主要的风沙源和黄河几字弯重要的流沙源。但该地区年均日照稳定在3180小时以上,拥有丰富光热资源。
“十四五”开局以来,光伏治沙写进了新能源发展的国家规划,库布其治沙被赋予了新的使命。2021年10月16日,由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公司联合投资建设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举行开工仪式,这是国家第一批开工建设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
据了解,该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可实现一片土地三重利用,光伏板上可以发电,板下可以种植作物,板间还能养殖。项目建成后,可修复治理沙漠10万亩,年均供应绿色电力40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1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1万吨,有效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