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一种常见思维是,当建设了足够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后,碳排放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解决,我们就能实现“碳中和”。
这显然不可能。
事实上,大量的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接入,会对当前的电网造成很大影响——放大灯在《如何从零造一台风力发电机》一文中就描述过,能源结构中高占比的风光电如何恶化了我国东北与美国得州的用电危机。因此,关于新能源并网,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越多越好”的二元问题。
针对新能源发电的管理,202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正是解决方案。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什么?有什么特征?要实现需要做些什么?在哪些领域有更多的机会?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
凌霜微雨 | 特约作者
陈闷雷 | 编辑
放大灯团队 | 策划
什么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目前,新型电力系统仍然没有官方的明确定义,但各方共识基本集中于“新能源为主体”,这意味着我国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占比未来将达到50%以上。
从发展阶段来看,“以新能源为主体”将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新能源装机占50%以上;
新能源发电量占50%以上。
然而在现阶段,从装机量看,2020年我国电源总装机22亿千瓦,其中风、光、生物质共占比26%;可如果从发电量来看,风、光、生物质的占比迅速跌到11%,与目标差距很大,可见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将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