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产销规模创新高,市场渗透率达到21.6%。
虽然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增长,但还是有很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挑战依然存在。
《2021-2022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年度报告》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四大挑战:一是产品质量方面,新能源汽车在质量安全、低温适应性、快充性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二是支撑条件方面,规模化发展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稳定供应能力、电池回收保障能力、充换电服务保障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稳定运行方面,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芯片供应仍然趋紧;四是全球竞争方面,全球传统燃油车企正在加速布局电动化,发展势头强劲,欧洲电池新法规对碳足迹的政策要求,也加快了我国汽车产业节能降碳任务的紧迫性。
这四大挑战,有一个核心关键词,那就是动力电池。
7月21-23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工信部联合主办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举行,政府部门、顶尖学者、产业链企业代表等900余嘉宾就“加快推进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探讨。同时,动力电池大会签约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48个,签约总金额962亿元。
此举表明,全球首个动力电池之都已落户宜宾,新能源汽车发展迎来重大利好。
两院院士:动力电池产业向宜宾集聚是必然趋势
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有两个曾董:一个是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一个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演讲时表示,电池占了我们一部车60%的成本,那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很委屈地回应:动力电池价格上涨主要来源于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也是在给电池原材料厂家打工。
两位曾董的“打工说”现在已经成为了网络上的段子,但这里面却影射出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之痛。
要彻底解决动力电池产业发展之痛,就必须建立产业集群,形成生态链。也就是说,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必须通力协作,共同探索构建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