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热发电2021年岁末感言

 
楼主   帖子创建时间:  2022-01-20 17:50 回复:0 关注量:158

 

对于太阳能光热人来说,这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光热发电的价值成为共识,电力系统对它的需求也逐渐变成了刚性需求;“风光热储互补,央企大举进入,国家高度支持,太阳能光热发电进入新时代……”

下面我们将其分拆成了五个关键词,从不同的维度来回顾太阳能光热行业的2021年。

关键词一:技术创新力度空前


太阳能光热与电网两大行业重磅专家在《明确太阳能热发电战略定位促进技术发展》的文章中再次强调了光热发电在新时代的价值。文章指出: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具有安全性高、电力品质高、储能规模大、可双向连接电网的优势,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将发挥中坚作用。通过近20年发展,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成熟度高,产业链完整,国内已投运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具备大规模应用发展的条件。

这一年,光热发电技术创新硕果累累。北京市科委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超临界CO2太阳能热发电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项目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圆满完成中期验收;“光热发电用耐高温熔盐特种合金研制与应用”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宽波段平面超表面太阳能聚光器及其集热系统”顺利启动。领域内数位科研带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入列Elsevier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

创新主体精彩呈现。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组成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多家太阳能光热联盟理事单位研制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装备入围国家能源局首台(套)名单;首台100MW级塔式光热电站熔盐储热装置技术被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认定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鉴定成果”。

在国际上话语权日渐权重。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多项国际标准获批,更多标准通过IEC立项;中国海外光热发电项目的参与度已成为影响全球光热行业发展前景一个重要因素,“很大程度上,中国将决定着全球光热发电发展的速度与规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工程热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在在2021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中致辞中表示,随着“3060”目标的推进,太阳能光热作为可再生能源重要的一种形式,也将重塑能源未来。太阳能光热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何雅玲院士提出,储能型聚光集热发电技术是一种有序、可调度且碳排放量少的类常规能源发电技术,与波动的可再生能源结构,共同构建稳定可靠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光热发电中还有许多科技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揭示规律,开发新技术。但目前包括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的储能基础理论及低成本、高可靠性储能技术途径等行业发展面临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仍需要组织力量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展研究并进行广泛应用。


而作为行业发展的第一梯队,老中青三代光热人不忘初心,积极奋发,新生代蓬勃生长!在“2021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太阳能热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生论坛”上,荣获中国首个太阳能热利用奖学金“德芳太阳能热利用奖学金”的研究生们成为中国力量代表与青年学子的榜样。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屹立在中国西北的储能型太阳能光热电站,以精密的控制技术,在瀚海戈壁上在追光逐日的镜场中,拼出巨幅标语送上祝福。光热科技“硬核”献礼,大国重器惊喜炫目,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为庆贺党生日一大盛景。


关键词二:国家高度支持


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质能、光热发电。加快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升电网汇集和外送能力。

6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明确,2021年底前全容量并网的,首批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上网电价继续按1.15元/千瓦时执行。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8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指出,对于自建调峰资源方式挂钩比例要求是,自建调峰资源指发电企业按全资比例建设抽水蓄能、化学储能电站、气电、光热电站或开展煤电灵活性改造。为鼓励发电企业市场化参与调峰资源建设,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

10月26日,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积极发展太阳能光热发电,推动建立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风电互补调节的风光热综合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清洁电力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大力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加快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