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胶膜原材料严重依赖海外进口
“碳中和”的全球共识下,光伏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赛道,甚至有机构预测,光伏行业的市场空间有望在未来十年迎来十倍上涨。
尤其随着技术成熟,光伏的度电成本已经从十年前的2.47元/度下降至0.37元/度,降幅高达85%,全面进入光伏“平价时代”。
实际上,光伏行业的飞速发展与中国对于光伏产业的重视密不可分,目前整个光伏产业链产品的核心产能几乎都来自于中国:硅片占全球97%的产量、硅料占全球75%的产量、组件占全球71%的产量、逆变器占全球60%的产量。
谁来补上中国光伏产业的最后一块短板?
中国企业决定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中国企业的努力,那么人类一定不可能如此快的进入光伏“平价时代”。
然而,尽管中国企业掌握着光伏产业链的主动,但在光伏胶膜原材料这一环节却只能依靠海外进口,短时间内依然无法完成全面自主替代。
这就好像中国光伏产业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旦遭遇“卡脖子”断供,那么可能直接影响全球光伏产业的格局。
鉴于此,中国光伏产业的最后一块短板该如何补全呢?谁又会成为整个产业的希望呢?
/ 01 /
决定性的4.25%
一套交付给电站的完整光伏组件包括:焊带、光伏玻璃、电池片、胶膜、背板五部分。其中,电池片和光伏玻璃是成本占比较高的部分,胶膜的市场份额要小很多。
光伏胶膜是组件中的一环,约占光伏产业链条总成本的5%,而在光伏胶膜中,核心原材料占比约85%,因此光伏胶膜原材料的占比约为总成本的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