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动力电池的“退休之路”
10月12日,宁德时代宣布对涉及废旧电池材料回收的产业园项目投资320亿元。
52天后,这一项目正式开工,创下“宜昌速度”,这则消息再次激起市场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关注热情。
今年,我国迎来第一批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累计退役总量超20万吨,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升至78万吨。
前不久,工信部召开的“十四五”规划专题会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被再次提及。
这个市场被视为下一个风口,东方证券研报认为,到2025年国内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70亿美元。企查查数据显示,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今年上半年注册量同比上涨2611.2%。
尽管各路资本争相布局,但真实的市场却是鱼龙混杂:有资质的“正规军”货源吃不饱,市面上90%的电池不知所踪,最终流入黑作坊。
“整个市场处在‘混沌初开’的状态,行业标准在建设,法规监管也在完善。正规企业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小作坊。”国轩高科电池回收项目总监刘东在接受汽车产经采访时表示。
面对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退役电池”该如何处理?尚需完善的产业链,又有哪些“痛点”亟待打通?
一块动力电池的“退休之路”
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完成销量215.7万辆,同比增长两倍。不仅如此,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增量连续三年超100万。
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的背后,伴随着大量的老旧动力电池开始逐步“退役”。
虽说叫“退役”电池,但并不是指这些电池性能已经报废。
据果壳科普,当动力电池的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约80%-70%以下时,就不再适用于电动汽车。但80%-20%这一区间,动力电池的性能仍然可以满足很多设备的能源需要,仅当容量下降至20%后才需强制报废。
从动力电池使用寿命来看,动力锂电池的有效寿命大概有4-6年,使用年限一般为5-8年。
那么,“寿终”后的电池如何发挥余热呢?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模式通常有两条路径: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一般先进行梯次利用,再对无法梯次的电池进行回收再生利用。”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刘才生对汽车产经说道。
有行业人士如此形容:“就像回收一本书,不破坏纸张,只是把书本用于其他地方,属于梯次利用;而把书本打成纸浆就属于拆解回收。”
这就是说,“梯次利用”其实是电池的再利用,对环保、安全和技术的要求都很高。只有经过检测后满足要求的电池才能进入梯次利用环节。
“当电池容量衰减在40%时会选择再生利用技术。当然,材料不同,方向也有所不同。”据刘东介绍,三元锂电池中稀有金属含量高,更多是回收再利用。而磷酸铁锂电池在梯次利用上价值会更高。
大众汽车相关人士对我们说,“大众电动车的三元锂电池经过再生利用后,能达到95%的利用率。”
虽说梯次利用与拆解回收技术相差甚远,但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而言,它们是典型的互补关系而非互斥。
九成废旧电池不知所踪,价高者得的隐秘市场
一颗小小的废弃电池,将整个行业置于尴尬的处境。
在工信部等部门的要求下,动力电池回收网点正在加速建设。截至今年10月底,171家有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10048个。
“这一万多家回收网点,是否具备电池的收集或收取功能?还要打个问号。”然而,根据业内人士反馈,回收点的设置更多是流于形式。
2018年至今,工信部先后公布了三批共47家企业进入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名单,业内俗称“白名单企业”。